搜 索
本页位置:广东新闻网 > 正文

青藏高原腹地的创业故事:只有荒芜的高原,没有荒芜的电商

http://www.gd.chinanews.com    2021年03月02日 11:47     来源:中新网广东

  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,堆满了待发的包裹。三个工人在屋内空隙处,将一袋袋藜麦装进纸箱,打包封装,胶带机嘶嘶作响。窗外的寒风呼啸而过。

  这是青海格尔木商家冯常俊的库房,春节前,这里每天至少要向全国各地发出2000个藜麦包裹。

  三年前,冯常俊在格尔木一家濒临破产的国企上班,月工资不到两千元。如今,他依靠在拼多多上卖藜麦,年销过千万,成为格尔木最大的电商商家。

  绝境逢生

  2018年,负债累累的冯常俊在妻子的支持下,决定到网上卖青藏高原农产品。尝试过不同电商平台后,他锁定了拼多多。

  “跟其他平台相比,拼多多没有佣金,推广效果好,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很友好”,冯常俊说。

夏天的格尔木农场,来自南美的高原作物在中国找到了理想种植地。(摄影:昆仑)
夏天的格尔木农场,来自南美的高原作物在中国找到了理想种植地。(摄影:昆仑)

  藜麦是格尔木的新特产,高达2780米的平均海拔,3380小时的年日照时间,让格尔木成为藜麦生长的理想地区。冯常俊回忆说,当时的小目标就是“每天要能卖出10单就太棒了”。毕竟,一位当地的电商前辈,每天在淘宝也就卖出几十单。

  业务爆发

  外地的消费者购买了冯常俊店铺的第一单藜麦,然后,就会推荐给亲友,通过口碑传播,冯常俊的店铺慢慢迎来了更多陌生人、回头客。同时,冯常俊也开始使用平台的推广工具,尝试着每天花几十块给店铺打广告。

31岁的冯常俊通过拼多多,将藜麦这种高原农产品卖向了全国各地。(摄影:昆仑)
31岁的冯常俊通过拼多多,将藜麦这种高原农产品卖向了全国各地。(摄影:昆仑)

  2019年,在每天发数十单包裹的时候,冯常俊开始感受到“忙不过来”,妻子在工作之余搭起了帮手,两人在半夜两点一起打包,次日清晨,冯常俊再开着面包车将藜麦送到快递点——格尔木物流不发达,如果订单量少,快递员并不愿意上门取件。

  2020年5月,经历了年初疫情导致的物流停发,冯常俊的藜麦店铺厚积薄发,迎来爆发式销售增长,日订单量蹿升到了数百单。

  冯常俊趁势组建起自己的电商团队,到2020年夏天,藜麦店铺订单量一天最高已经达到2000单,月销售额突破百万。他的店铺坐稳了拼多多杂粮类目销售排行榜的前列,甚至攀升到第一位。

  凭借巨大的订单量,冯常俊获得了市场收件价腰斩的优惠价,得以压缩成本,让利消费者,将销售规模继续做大。

  星火燎原

  比起做打包物流的员工,格尔木更难得的是电商人才。从格尔木电商产业园,到当地的枸杞、藜麦厂家,他们都指出这个西部地区电商发展的症结。

  “别说格尔木,就是西宁甚至整个青海,都没有什么出彩的电商,想找个同行交流都很难。“冯常俊说,他中专学的焊接,做电商之前什么都做过,就是没做过电商,常令外地的同行大跌眼镜。

  在格尔木这座民营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城,冯常俊为员工们提供的3000-4000元月收入、规律的工作作息、可期的职业成长,在当地已经有足够的吸引力。

  随着销售规模持续做大,这条藜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从电商中受益。当地最大的藜麦加工厂负责人郑协通,7年前大面积种植藜麦,因为行情价格下跌损失惨重,为了出掉手里的存货,他转而尝试做起了藜麦加工厂。眼下,除了线下批发商,冯常俊是他最重要的客户。

  郑协通说,做生意渴求稳定的销售渠道,本地电商伙伴尤其要珍惜。他还盼望,未来能和冯常俊的电商一起合作,筹划更多的藜麦深加工产品。

  没有人知道,冯常俊在拼多多的电商生意还能做多大,但所有人都在期待,格尔木的藜麦电商产业,还能走得更长远。(完)



[编辑:黄强]

分享到:31K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